《有趣新聞分享》
成功大學吳偉立團隊,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團隊合作,發現腸道中寄居細菌「糞腸球菌」會影響宿主的社交行為。研究已登上國際Nature期刊,也為憂鬱症、自閉症、思覺失調症、社交焦慮症的治療開啟一扇門窗。新聞全文:https://bit.ly/3z7AXQx
《瑪那熊科普時間》
什麼是「糞腸球菌」呢?聽起來好像有點噁心?
最早是從糞便中發現的,但後來主要是由實驗室發酵培養;就像本土美食「皮蛋」,現今也不會真的用馬尿去製作啦。
糞腸球菌過去很常被使用在益生菌食品中,
照這新聞來看,那我們多吃益生菌,就能提升「社交行為」,搞不好還有助於脫單,真是太棒啦!那我還不買爆吃爆?
修但幾類!各位別急著上網買益生菌,幻想吃了就脫單。因為糞腸球菌在2019年已被衛福部限制使用(非禁用),主要理由是「腸球菌菌株具有萬古黴素之抗藥性」。
聽起來糞腸球菌好像滿可怕?當然也不是,否則成大團隊就不會用它來實驗了。有危險的是「帶有抗藥性基因」的糞腸球菌,但不是所有培養的糞腸球菌都如此。
因此衛福部的規定是,只要能通過一系列檢驗,證明使用的糞腸球菌不帶有抗藥性基因,並向衛福部送審獲得許可,廠商還是能製造及販售的。
若未來有愈來愈多安全合格的糞腸球菌食品,或許真能增進社會祥和(每個人更願意與其他人有社交連結),讓大家更容易脫單呢!